过两天我就要正式30岁了,真没想到,社会意义上的人生节点也轮到我了。

忙碌的2025年

自从2024年开始担任软件产品经理以来,我有越来越多的工作要做,这里面包含了:30%的高保真UI设计、40%的需求分析、30%的产品工作。很多框架从去年开始搭好之后,我慢慢发现自己要背上的事情越多:因为工作伙伴、领导对我有了更多期望,事情也就越给越多;但就算是这样,我还是尽可能把事情做周全了,如今我也到了需要换乘的站点了。

不过庆幸到了闲暇时间后,我不再像去年那样连工作日中午都要抱着电脑,时间上还是全部留给伴侣,但明显不如之前那样出门比较频繁了(今年天气特别热),我特别享受两个人一起的时光,因为我们只有周末才会见面,并习以为常,因此格外珍惜。

但我感觉我的重心始终还是在公司的工作上,在工作外我还没有找到事业上的支点,而越做下去就感觉到团队的局限性,我希望我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如果一个工作环境里,我不再感受到更大的提升,那么我就不能再依赖这个环境。

是什么成就了我

我很难形容我自己的性格,工作上追求闭环,在家喜欢有条理,但出门之后又不喜欢做规划。在过去,我大学玩过酒吧,喜欢结交朋友,但是不擅长交际,所以很多年来我都是摸不着交朋友的门道。

我过去常常会情绪化,试过把自己关到厕所里捶墙,打自己,也对猫很凶,因为猫比我弱多了,看过心理咨询后,后来我就感觉我再也不会这么干了。我慢慢发现,其实养猫也对提高情绪韧性挺有帮助的,因为猫的行为是无常的,如果我能接受它的行为,那我也可以应对外界:“你看,我家猫也是这样的”;

虽然我想到了这些,但我还是感觉到常伴随我的「焦虑」,现在会出现的是,思考上一旦没有支点,我遇到了不喜欢的人或者事,我就感觉到焦虑,我有尝试过用外物来成为自己的支点,但也比较短效,这也是我越来越觉得我需要让自己成为自己的支点的原因。

我想,大概是我比较坚持才没有让我变得更差,在过去因为经济原因,尝试过问自己要不要放弃自己当下喜欢的行业去做另一个事情的时候,我没有换路线,而是一直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但我不知道自我在哪,我只是比较会做选择题,在喜欢和不喜欢之间,我一下子就可以找到不喜欢的,而且不喜欢的,也很难喜欢。我觉得人生就是这样,你看似有很多选择,其实你没有,你的经历、你的身体状态,会让你一直找出那些不喜欢的。

所以现阶段,是我会找出不喜欢的,成就了我。

试着放下自己的秩序

这两年我开始意识到,我是个高敏感的人,常常因为自己喜欢维持一定的秩序,对外界信息接收过多而常常焦虑甚至心中泛起暴力。现在我意识到了这一点,每当那些容易激起我情绪的时刻出现,我就训练自己:我正在产生情绪。慢慢地好像就好了一些,这样就过了在情绪上心理这一关,但还没练习到如何与自己不喜欢的人见面甚至对谈,所以还需要注意。

坚持找到自己的支点

今年我还是有所长进的,在阅读上,我比之前更沉淀了一些。书籍上,围绕工作相关的产品创新书籍阅读占20%,主要还是阅读个人传记、电影、少数群体、女性,而且电影的阅读,我跟自己说会越占越多,因为我很喜欢导演这个工作,当然是因为能创造而不是权力,真庆幸自己感官正常,能欣赏到那些优秀的作品。

在学习语言上,除了日语外,今年也多开了一门西班牙语,我觉得它对于有英语基础来说比较容易入门,并且在欧美语境下能广泛应用。但它们对我来说比较像香薰蜡烛,你点着了,它能治愈你一会,但它也会沉寂一段时间,很难是支点。

另一个正在寻找的支点,是我希望坚持探索代码技术,我工作上已经积累很多认知了,我想我一定会有自己的产品的。现在有了AI,学习上事半功倍,但我比较讨厌vide这个词,对我来说,学习从来就是要下苦功的,我必须要有时间在专注于学习这件事上,锻炼够了,才会有好的结果。只是这个支点,现在还比较弱!

亲密关系也是我的支点,今年慢慢地放开了自己,能接受那些关系中不够好的部分,也不往外扩,日常也会活在这些关系上。但我觉得,关系与自我,始终是有距离的,是会有打动的部分,但现阶段我依旧害怕失去,我从小就害怕失去,包括不在这个世界上这件事,不是因为没有支点所以害怕,我觉得我的本色就有这部分,再怎么努力,也是99.9%的努力。当然我是自洽的,我也希望我身边的人也能接受吧。

另外,我也有疑问要不要继续写东西呢?

我曾经写过一段时间的网络小报,也变现过,但因为围绕的都是工作展开的,后来我的输入就跟不上输出了。喜欢阅读并且思考是我的常态之一,我感觉我也应该把思考写下来,就像我发布产品一样去接受别人评价。要不试试吧,万一呢?